本文系极飞科技出品,点击关注,获取更多农业科技资讯市面上农药产物的宣传语形貌中,十次有八次会提到“增产”这个词。增产是农民朋侪们最为关注,也是最终想要告竣的目的。今天,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看法可能有些反通例认知——农作历程不是增产,而是一个“保产”的历程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请看下面的分析:每一种作物,都有自己的极限产量。
一些粮食作物的先容里,甚至会说明该品种的产量是几多,然而实际上,我们并没有获得说明中那么高的产量,这是为什么呢?以袁隆平老先生培育的超级水稻为例,培育亩产高达 1000 多公斤/亩,而实际生产中,高产农户都只能到达 700 公斤/亩,其中“丢失”的 300 多公斤水稻去哪儿了呢?无非是以下几个“去处”: 1、拌种技术不到位,杀菌效果欠好,后期病苗多,造成减产; 2、育苗苗床杀菌技术不尺度,绵腐病、立枯病多发,发生病苗而减产; 3、插秧时除草剂使用技术不尺度,一点点差异也会造成减产; 4、返青分蘖肥料使用不尺度,造成减产; 5、拔节期肥水不尺度; 6、种种病虫害草害威胁,用药选择和技术不尺度,轻微差异造成减产,等等。在实际生产中,我们很难保证每一步都尺度化治理、专业化农作,种种技术应用的不到位等,都市在一定水平上导致作物减产。我们种植作物所支付的劳动,其实并不是在增产,而是每一步都在“保产”。
从这个全新的角度思考作物产量,对我们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。选择土地,处置惩罚种子,浇灌技术,除草技术,杀虫技术,杀菌技术,施肥技术,每一步都要尺度化、专业化,用心投入,才会让作物的实际产量靠近它原本可能到达的最高产量。
本文来源:开云·体育(中国)平台官方网站-www.dayicem.com